Big History Online

普朗克时期——宇宙“真正的”诞生

普朗克时期是太初的第一个纪元,在一个“普朗克时间”后,宇宙在量子涨落的背景下复现,这是来自大爆炸理论的预言 | 大历史在线
by:卜可

普朗克时期(Planck Era)

这个时期从宇宙纪元 0 秒开始(这只是一种并不准确的表述,我们并不知道时间是如何开始的,因此 0 这个数字可能并没有意义);确切来讲,宇宙是在一个“普朗克时间”后出现的,即在大约10-43秒的时间间隔中,宇宙诞生了,宇宙的初始温度为 1032K。

宇宙从量子涨落(我们没有合适的物理理论,因此只能用量子理论中的术语来描述这个过程)的背景下出现,时间跨度为一个普朗克时间(约 5.39 × 10-44秒),这是一个极小的时间单位,也是现代物理学所能表述的最小时间间隔。理论物理学家将这个太初时代命名为普朗克时期。

在那个最初的时代,宇宙中只有能量的存在,还没有任何物质被转换出来。宇宙的温度约1032K(普朗克温度,K是温度单位开尔文,与摄氏度不同,它从零开始标记绝对零度,因此与摄氏度的值相差273.15),半径约为1.6 × 10-35米(普朗克长度),但是宇宙的密度可能超过1094克/米3,这个密度超过了质子密度的1078倍;在这个极小的尺度下,物理学中的基本力(即引力、电磁力、强核力,和弱力)还没有发生分化,它们统一在一种被称为“超力”的能量形式下。

根据大爆炸理论的推测,宇宙在第一个普朗克时期结束时,发生了诞生以来的第一次相变:即随着温度的降低,宇宙具有了空间,并且已经冷却得可以让引力独立出来,产生了能够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。引力的独立是太初宇宙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。

普朗克时期的宇宙状态只是一种推测,事实上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宇宙还了解甚少。

对“大爆炸理论”的常见误解

宇宙大爆炸理论是非常抽象和反直觉的,因此会造成理解困难也并不奇怪,这个理论涉及到的很多概念也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。以下简单澄清一下对于初次接触到这个理论的读者们,针对“大爆炸”这个概念所容易产生的一些理解偏差。

首先,不要把“大爆炸宇宙学”中的“爆炸”等同于手榴弹的爆炸。“大爆炸”只是对这个宇宙膨胀理论的命名(科学家们曾尝试寻找其他名称来命名这个理论,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更合适的称谓),或者说是关于时空产生和膨胀的一种形容。我们认为宇宙大爆炸的结果产生了我们所在的时空本身,而手榴弹的爆炸则是在时空内部发生的。

另外,奇点时刻的宇宙并不是什么都没有,而是巨大的能量被“压缩”在一个抽象的“点”里。不要认为大爆炸理论描述的宇宙是“从无到有”的一个过程。我们只是无法从科学角度阐述奇点和奇点之前的宇宙状态,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们会去否定奇点之前的存在,只是现在讨论它们并无科学意义,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,都没有足够的科学理由。

还有,大爆炸理论中,宇宙开始的时刻并不是0秒,而是第一个普朗克时间,即10-43秒,原因也很简单,这是量子力学所允许的最小值,或者理解为理论计算所能处理的最小值。

关于膨胀也有一些误解,我们现在的宇宙的确还在膨胀,不仅如此,膨胀的速度还在加快;但是我们自身(即星系、行星、地球,蜜蜂和大树)并不会随着空间而膨胀,换句话描述,即宇宙会越来越稀疏,虽然对小尺度的星系来说,其内部没有什么影响,但是大尺度范围中,遥远星系之间的距离则会越来越大。也许很多亿年以后,从任何一个行星上观望,天幕中将看不到任何系外的星辰。

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,大爆炸并不是起始于一个“点”,而是发生在空间上的每一个点,就像气球的表面。宇宙大爆炸造成的膨胀并不局限于一个点,而是源自所有点的膨胀,或者说整个宇宙空间处处都在膨胀。宇宙大爆炸并不存在一个中心,或者认为宇宙中处处都是“中心”。

就像气球的表面,宇宙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 图片来源:Bing

宇宙就像气球的表面,它不存在一个中心,也没有边界,向任何一个方向观测,它的性状都是相同的(即宇宙的各向同性),而它的出现也不是从一个点开始的,而是整个时空的膨胀,或者认为是无数个点的膨胀。

借助不断膨胀的气球应该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,宇宙就像是气球的表面,如果气球加速变大,那么将表面上任何一个点作为观测中心,我们都会发现离这个点越远的部分离开的加速度就越高。另外,用气球表面(有限但没有边界)来形容宇宙的形状只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,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宇宙确切的形状。目前(2023),通过对宇宙背景辐射的研究结论,宇宙空间更有可能是“平坦”的。